随着以色列宣布组织战时内阁,并声称要将加沙夷为平地,整场巴以冲突也随即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不可避免的吸引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毕竟上一次以色列被打的如此狼狈还是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内塔尼亚胡、加兰特、甘茨组成战时内阁
也正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目光都着重聚焦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身上时,一直由于处在僵持状态而被许多忽视的俄乌冲突却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变化——俄军反攻了。
据最新的战场信息显示,在距离顿涅茨克市仅10公里的阿瓦迪夫卡地区,俄军疑似正在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包围作战。截止至10月11日时,俄军的反攻部队已经控制了阿瓦迪夫卡北部的阿夫捷耶夫斯基焦化厂。
阿瓦迪夫卡地区战况图,俄军进展迅速
与此同时,俄军部队还对阿瓦迪夫卡南部的谢韦尔涅镇发起了攻击。尽管这些攻击行动尚未取得明确进展,但俄军试图与北部的进攻共同构成钳形攻势、包围阿瓦迪夫卡的意图已经暴露无遗。
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俄军似乎不再满足于通过火炮、空袭等手段持续性的消耗乌军部队。想法,他们很可能打算通过一场全方位的进攻行动对该地区的乌军发起歼灭攻势。
这一变化的出现让许多人感到意外。首先从时间上来看,目前乌克兰已经进入到了秋雨季节,非铺装公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翻浆迹象。面对如此恶劣的道路环境,哪怕是通过性较强的履带式车辆也难免会出现行进效率降低的问题。
乌克兰的翻浆期对车辆影响巨大
要知道在乌克兰平原这种密布无人机、反坦克导弹与火炮的战场环境中,较低的机动性所带来的可不只有影响进攻部队推进速度这一个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其长时间暴露在敌军火力侦察网下,进而遭到敌军防御火力的迎头痛击。
这也是为什么俄乌冲突会陷入以战壕、雷区为依托的对峙战。因为双方都很难快速突破对方的防线,而一旦被敌军发现,进攻部队就将面临有去无回的风险。
在扎波罗热大反攻中被摧毁的乌军装甲部队
其次,阿瓦迪夫卡作为一处乌军自2015年以来就保持军事存在、且与顿涅茨克市毗邻的城镇。该城镇早已在过去8年的时间里被打造成了一处堡垒城镇。以至于哪怕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得到了俄军大力支持的原东乌武装部队先后发起了3次大规模进攻行动,但却始终未能打下该地。而在俄军转入战略防守态势后,这里更是被乌军进一步加固,成为了最靠近前线的乌军堡垒。
可以说,单就从这些客观条件上来看,俄军在此时发起反攻将会面临不小的失败风险。而在这种情况下,俄军依旧会实施这种大规模攻势,则意味着有其他因素能让俄军得以避免这些问题。就比如说乌军的可用兵力。
被俄军地雷炸死炸伤的乌军士兵
要知道自打俄乌冲突爆发后,阿瓦迪夫卡就是俄乌双方交战的焦点之一。虽然乌军得以凭借牢固的防线大幅降低自身损失,但这终归只是降低损失而不是没有损失。
在基辅政府兵力充沛时,这些损失还可以得到有效弥补。但随着冲突的持续进行,尤其是在经过了长达4个月的反攻消耗之后。即便基辅政府有意隐瞒损失,前线乌军遭到大量不可逆损失的事实也不会改变。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俄军会在此时发起反攻,很可能是由于阿瓦迪夫卡地区的乌军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而一旦兵力不够的话,纵使其拥有坚固的防线,也不过只是摆设而已。
除了兵力外,时间也是俄军的助力。诚然,目前的乌克兰正因为秋雨而处于翻浆期,部队机动受到了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会只作用在俄军身上,乌军同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陷入泥浆的乌军T-64BV主战坦克
而当这一因素与乌军守军不足相结合时,就会出现俄军发起钳形攻势时,缺乏兵力的乌军既无法有效阻击俄军的包围,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机动撤出包围圈。同时外部的援军也难以及时增援。最终,多个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为俄军创造了一个包围阿瓦迪夫卡的机会。
届时,就算阿瓦迪夫卡自身难以被攻克,但由于其内部资源有限,外部后勤补给线又被俄军切断,城内的乌军势必将陷入固守待援的状态中。而如果乌军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俄军防线,重新恢复补给线,那么当城内乌军陷入到救援无望的状态时,再坚固的防线也将不攻自破。
库尔干机械厂向俄军交付的BMP-3步兵战车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场攻势是俄军“冬季攻势”的前奏。毕竟哪怕是最保守的估计,乌军的损失也已经达到了40-50万之巨,技术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加上乌军并没有修筑如同俄军“苏罗维金”防线一样的筑垒地带,而俄军武器装备的数量与性能则有了全面加强。
俄军会在乌军整体实力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计划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并不是什么值得意外的事。而如果俄军真的能够通过这场“冬季攻势”对乌军造成巨大损失的话。基辅政府乃至整个北约的战争决心是否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