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国桐
哪个群体是骗子的首选目标?想必大多数人会认为,中老年人更容易被骗。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通过调查发现,80后和90后甚至95后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中很大的受害群体。那么,为什么年轻人频频掉入电诈陷阱呢?
年轻人身陷刷单返现、网络交友等骗局
前段时间,28岁的女子小丽(化名)被陌生好友拉入一个名为“领任务享佣金”的微信群中。
在看到群内成员经常领取佣金后,小丽也开始跟着做任务。其间,她按照要求下载了一款App并完成注册,在完成数单任务后,App上就会显示出返还的佣金金额,最后小丽也顺利发起了提现。
尝到甜头的小丽心想,自己的运气真好,天上真的掉馅饼了,她动了动手指就把钱赚了。
接着,群内工作人员表示刷单金额越高,返利就会越高。这时已成功提现过的小丽放下了戒备,在App上开始加大投入,结果连着投入数万元后,App上虽显示有盈利金额,但就是不能提现。当小丽向群内工作人员讨要说法时,她早就被对方拉黑。
“这就是典型的刷单返利诈骗,为了吸引目标群体,骗子都会打出诱人话语,甚至不惜用小额金钱来引起目标的兴趣。”常年工作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一线的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刑警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梁克表示,根据日常工作,电诈案件的受害人近六成为年轻人,被骗形式多为刷单返利、网络交友及冒充物流客服等,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较多。
因为这些因素,年轻人更容易被骗
“当时就觉得自己有信心不会被骗,但是一旦陷入骗局里,自己很难全身而退。”9月18日上午,济南市民小范(化名)回忆起自己的被骗经历,他这样说道。
此前,小范在进行网络社交时,结识了一名网友。之后,双方频繁互动,一来二去成为了好友了。可突然有一天,对方向小范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并声称自己有内幕,会让小范稳赚不赔。然而,在小范陆续投入八万元资金后,平台迟迟不予提现。
“投资的时候,其他朋友劝过我,但我没听,觉得自己经常接触网络不可能被骗。”小范说,事发后,警方通过侦查追回了部分资金,但经历过这次骗局后,他逐渐明白,虽然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早接触网络和电子产品,但陷入骗子的骗局后,这种盲目自信和侥幸心理会让年轻人陷得越来越深。
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更熟悉也更了解网络和电子产品,那么年轻人为何还会频遭骗局?主要原因有三个。
1.不劳而获、挣快钱的思想作怪
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一些年轻人想通过快捷、方便的渠道来满足自己的花销,但面对精心布局、环环相扣的电诈套路时,这些年轻人因社会经验不足,缺少了足够的警惕性和辨识力。
“我曾经与多位年轻受害人进行过沟通,日常生活中,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电诈宣传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了解过。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还会被骗?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感觉自己不会被骗,即使被骗也觉得自己能捞回来。”梁克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诈,刷单返利、虚假理财、冒充客服诈骗的被骗金额相对较小,骗子实施骗局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在实施骗局时,骗子恰恰抓住了一部分年轻人“挣快钱”“不劳而获”的心理,一步步引诱这些年轻人落入骗局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年轻人不服输的心理又再次作怪,如此一来,年轻受害者很容易会再次陷入骗局中,难以自拔。
济南市民小李告诉记者,他曾因自己的侥幸心理和不服输的心理连续两次落入同样的骗局之中。“当时我在一个游戏平台里看到有人低价出售游戏账号和装备,我就加了对方微信,结果我给对方转款2000余元后,对方就没了动静。”小李说,事后,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但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不服输”和“捞回来”这六个字,因此,他更换了微信号,再次添加了对方微信,可没想到,骗子用了同样的招数再次骗走他2000余元。
2.接触网络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
作为一名从事电诈打击工作的基层民警,梁克称,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接触到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渠道更多、更广,加之年轻人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这些信息一旦落入骗子手中,骗子就会对年轻人进行精准诈骗。
“例如,招聘时填写个人信息,网上抽奖、领福利要授权获取手机信息等等,不法分子就可能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到个人信息。”梁克告诉记者,获取信息后,骗子伪装成高富帅,隐藏在社交软件中,此时,面对心仪之人的甜言蜜语,年轻受害人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破。
3.从单一型到复合型,骗子的骗术也在升级
早些年,电信网络诈骗大致分为杀猪盘、刷单返利、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理财等几种类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骗子为了骗人钱财,也在翻新着自己的骗术。
“现在很多骗局里夹杂着多种类型的诈骗方式,骗子的骗术也从单一型到复合型,从而使得骗局更加迷惑。”梁克说,他想起了自己曾经侦办过一起电诈案件,受害人身陷虚假理财骗局之中,其间,受骗子花言巧语的洗脑,本就无本金的受害人选择了相信骗子发来的网贷链接,结果在完成网贷操作后,钱款均被骗子骗走,自己还背上了贷款。
现如今,骗子的骗术呈现出系统化、复合化、专业化的特点,让本就身处在复杂网络世界中的目标人群更容易上当,从而完成骗子的真实目的——骗钱。
抵得住诱惑,别沦为骗子帮凶
除了年轻人频陷电诈骗局之外,记者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受利益的蛊惑,沦为了骗子的帮凶,甚至有个别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铤而走险,逾越法律红线。
就在几天前,山东警方就侦破了一起电诈案件。据悉,受害人遭遇了冒充物流客服诈骗,被骗3万余元。案发后,警方迅速出动,奔赴多地成功打掉了一个由五人组成的洗钱团伙,在该团伙中,三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在20岁左右。
梁克表示,在打击电诈工作中,一部分年轻人未经受住利益的诱惑,将自己实名注册的银行卡、手机卡、QQ号、微信号以及抖音号、快手号等出售、出租给诈骗分子,而后诈骗分子就用这些购买或租来的账号、银行卡等实施诈骗,以此达到蒙混过关,躲避警方打击的目的。
此外,有的年轻人为了“挣快钱”“挣大钱”,进而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成为了“背包客”“马仔”。
所谓的“背包客”“马仔”就是按照境外诈骗分子的指示,将骗来的资金取出并以转账、购买黄金、高端烟酒、虚拟货币等方式进行洗钱。“骗子就是抓住年轻人涉世不深和经验不足的弱点,加以金钱诱惑,诱导部分年轻人成为骗子的帮凶。”梁克说。
针对这些情况,作为年轻人该如何防止被骗?又该如何避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此,梁克坦言,要紧紧把握住两道关,一个是心理,一个意识。
“许多受害人被骗就是因为贪小便宜,尤其是对生活和物质品质要求更高的年轻受害人,一定要抵得住诱惑,别再盲目自信,别再相信天上掉馅饼,要脚踏实地。”梁克表示,要摒弃挣快钱、不劳而获的心理,把控好自己的贪念。
除了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防线外,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提高防骗警惕性也尤为重要。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带给人们众多便利的同时,一些链接背后可能暗藏着木马病毒等,一旦被不法分子掌握就会到窃取个人信息,因此,陌生链接和网站等不要随意点击、登录及注册。
“抵得住诱惑,控制好贪念,别盲目自信,凡事留个心眼。”梁克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