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按】
10月18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举措,其中包括“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这意味着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的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
侠客岛就此采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匡贤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
1、侠客岛: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中国的底气在哪里?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信号?
匡贤明:这个政策在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探索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全国层面的开放水平,彰显了中国主动扩大开放的决心,也是中国以开放应对封闭保护、脱钩断链的务实行动。
崔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规模领先;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显著。在2021年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全面取消。有了先行先试的基础,风险总体可控。
2008年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及内外资税收体制“两税并轨”以来,公平竞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中国的《外商投资法》运行已有3年多(岛注: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监管部门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可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条件已经成熟。中国这次宣布将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展现了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
2、侠客岛:2022年起,中国汽车行业全部取消对外资准入的限制,这是个标志性事件。为保护国内汽车工业,中国曾一度限制外资股比。但随着自主汽车品牌的壮大,中国不再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发展策略。从汽车行业看,取消外资准入限制会给本土制造业带来什么影响?
崔凡:作为制造业的重头,汽车行业经历了从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到商用车再到乘用车的开放过程,可谓按时间表、路线图逐步推进,这一节奏和力度正与产业发展水平相衬。国内车企在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竞争优势,既利用好国内大市场,又顺应汽车行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最主要的好处是带来“鲶鱼效应”。开放能引进什么呢?当然会引进资金、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引入竞争机制,让本国企业为生存发展做出更大努力、增强行业活力,通过行业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内部竞争越充分,这个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然,“鲶鱼效应”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对外开放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放管服”(放开、管理、服务)综合配套,外资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反垄断法》等公平竞争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都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
重庆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场景。图源:新华社
3、侠客岛:今年1-8月,中国吸收外资金额8471.7亿元,同比下降5.1%;同期,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99.5亿元,同比增长6.8%。对此怎么看?
崔凡:在2021年和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9%和6.3%之后,今年前8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了5.1%,这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定关系。我们应做的是持续扩大对外资的开放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通过“放管服”改革,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种好梧桐树,金凤凰总会来的。
从国民经济比重看,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高,这也是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普遍较高。然而,我们不能片面地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等同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我们也看到,2008年以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得比较快,从2008年到2020年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其他大国也意识到了制造业的独特地位。2021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10多年来第一次企稳回升,到了27.4%,比202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22年又进一步提高到27.7%。与此同时,高科技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
制造业吸引外资比例的提升,正与上述产业结构变化相协调。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制造业占比大幅提高7.8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利用外资的制造业占比将继续有所提高。
近年来,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欧美制造业成本上升之际,不少外商在中国落地大型制造业项目,比如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宝马等。面临不断加剧的制造业国际竞争,中国要保规模,更要提质量,此时高质量吸引外资是重要举措。
位于辽宁沈阳的华晨宝马大东工厂,这是其鸟瞰图。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4、侠客岛:在《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中,涉及制造业的负面清单仅有两项——“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对前述两个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企业需做哪些准备?
崔凡:公共政策管理中有一个针对性原理,监管目的是什么,就相应采用什么监管手段。在相关行业监管措施不完善的时候,股权限制可能是适当的。但是,如果行业监管措施更完善,对外资股权限制措施的必要性就下降了。
从这两个行业的情况看,采用行业技术标准监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等方式,可以有效防控风险。相关领域已有相应法律法规,并在不断完善。取消对外资的股权限制,在更大范围实行基于国民待遇原则的监管,实际上是监管制度的优化,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5、侠客岛:未来中国制造业怎样实现转型升级突破?在吸引外资方面应该重点做好哪些事?
匡贤明:吸引外资受国际形势影响较大。当前全球贸易投资低迷,中国难以置身事外,但开放可以成为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外资重在弥补资金不足,但现在引进外资重在对接国际规则、规制、标准,推动中央提出的制度型开放。为此,我们一是走出去,例如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二是引进来,引进外资,对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推动中国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事实上,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新高地就承载了这样的重要功能。
崔凡:首先是在服务业开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服务业领域条目的缩减等。另外,不光是贸易投资自由化,在便利化方面也有很多工作可以推进。中国在世贸组织倡导的《投资便利化协定》已完成谈判,明年有可能正式签署。我们要做好相关投资便利化规则的落地实施,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当前另一个工作重点是落实好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24条措施都非常具体、有针对性,涉及的都是外商投资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总之,中国开放的步伐始终坚定向前,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