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从10月17日召开的浦东新区知识产权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持续履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责,努力为浦东新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聚焦规则完善,强化法治保障基础。新区法院参与牵头制定浦东新区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地方立法,回应辖区科技企业的司法保护需求和关切。召开专题座谈会,就《浦东新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若干规定(草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形成反馈报告,助力浦东数据规则完善。
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就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审理规则形成专业法官会议纪要,指导司法实践。该规定实施以来,浦东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18件,判赔总额达2,645万余元,分别比规定实施前增长了80%和111.5%。
聚焦机制创新,提升司法保护能力。新区法院持续完善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审理机制。如加强地理标志司法保护,规范市场秩序。2018年以来,共审结涉地理标志纠纷50余件,案件涉及“南汇8424西瓜”“龙井茶”等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发挥示范裁判作用。再比如加强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在全市首次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该案入选2022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案例。
丰富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建立专家陪审员制度,在今年审理的侵犯“玲娜贝尔”著作权罪案件中首次适用,有效提升知产案件办理能力。率先推行“书状先行”庭审模式改革机制,充分发挥各方当事人能动性,提升审判质效。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字化庭审改革机制,充分发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的工作优势。
此外,新区法院还同步聚焦职能延伸,丰富协同保护举措,以及诉源治理,发挥多元解纷效能。成立“倪红霞法官工作室”,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司法延伸工作。支持保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工作,成功调处全国首例境外争议解决机构参与调解的涉外知产纠纷。截至目前,已委托该机构调处涉外知产案件近40件,标的额超过800万元。
同时,优化人民调解、商事调解、专家调解等多层次、立体化纠纷解决体系,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截至今年9月底,浦东法院已实现知产案件收案数连续16个月同比下降,今年1至9月收案数累计同比下降47.15%,诉源治理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