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周
国内首部专门规范野生动物放生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野生动物放生管理规定》将于11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对放生区域、放生物种种类、主责部门以及提前审批流程进行规范,违法放生的最高将处10万元罚款。
放生是一种维护动物生命尊严的善行,但不遵循科学原则的放生,不仅可能导致“杀生”,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进而破坏生态平衡。近年来,盲目放生、野蛮放生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放生的人数、规模越来越大,放生的动物种类也越来越多,造成的生态险情越来越严重,依法规范放生行为成为迫切要求。在此现实语境下,广州通过地方立法对放生行为进行规范,彰显了以法律责任“紧箍咒”遏制野蛮放生的取向,其效果值得期待。
客观而言,不少人不计后果地盲目放生、野蛮放生,虽然直接源于理性放生知识的匮乏,但未对此类行为套牢法律责任的“紧箍咒”,也是不容忽视的诱因。现行相关法律对野蛮放生法律责任追究的规定过于原则,客观上让不少人对野蛮放生产生了“不承担法律责任”的错误认知,因此,亟待进一步提高野蛮放生的违法成本。
目前,我国规范放生行为的法律主要是《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该条例第23条规定,从国外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野生动物需要将其放生于野外的,放生单位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批后方能进行。此种着重于规范放生程序的规定,因没有对野蛮放生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具体明确,难免让野蛮放生者在法律责任虚化的情形下,对擅自放生缺乏敬畏心理。加之司法实践中因野蛮放生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个案少之又少,不少野蛮放生者对他人的批评和有关部门的干预不以为意。鉴于此,为有效遏制和杜绝野蛮放生行为,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势在必行。
法律责任的威慑不仅在于其严厉性,也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对于无视生态风险的野蛮放生者而言,只有对其套牢法律责任的“紧箍咒”,才能让当事人面对不可逾越的法律责任高压线,主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此次广州市《条例》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对野蛮放生行为给出了最高10万元罚款的处罚。这种不拘泥于原则性规定而具体细化的高额罚款,不但解决了上位法规定较为原则不利于精准惩处野蛮放生行为的法律实务问题,而且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让野蛮放生者真正有痛感,从而主动收敛、终止野蛮放生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还对构成犯罪的野蛮放生行为强化了刑事责任的追究。这种以刑事责任追究为兜底的严厉惩罚,当能倒逼野蛮放生者面对可以预期的牢狱之灾,自觉对野蛮放生行为三思而后行,并主动在从善与从恶之间作出正确选择。这对有效遏制进而从根本上杜绝野蛮放生行为大有裨益。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以法律责任“紧箍咒”遏制野蛮放生行为是必然选择,但也应看到,法律责任的追究始终属末端治理。要从源头上遏制野蛮放生行为,相关部门还应强化宣传力度,让公众知道哪些物种不能放生,科学合理的放生时间以及方法。如此才能让野蛮放生在无所遁形的同时,确保放生行为回归文明、理性、向善的本意,形成遏制野蛮放生与科学放生并行不悖的良性循环。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