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两条换季重磅直播,因为优惠力度太大,都是仅有一场!
错过等一年,预约不走丢。
今天(10月16)晚7点戴可思,娃的秋冬洗护2小时购齐!单品核算下来没超过50块的,仅一场(剧透今日二条)。
后天(10月18)晚7点宜庭家纺,高端鹅绒制品,超给力的30天免费试睡!给它一个机会,还你N个惊喜(剧透今日三条),鹅绒水多深,明天也带大家一起开开眼~
昨天收到一位妈妈留言:
女儿有一个从幼儿园就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小学又一个班,两个人干什么都一起。
但最近女儿总是会因为那个孩子和别人聊天,和别人一起玩而不开心,回到家情绪也非常低落,有时候莫名发脾气。
女儿总说,怕那个孩子交到了新朋友,不愿意再跟自己玩了。
我说你们可以一起玩啊。
但女儿却希望那个孩子只跟自己玩。
我说,你不能决定别人跟谁玩,只能说自己争取。
但怎么劝孩子都听不进,因为这个事女儿每天都沉浸在焦虑和低落的情绪中,说是辗转反侧、寝食难安都不为过。
《亲密关系》中写到,友谊是我们获得快乐和支持的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如果过于依赖友谊,很容易丢失自我,让自己变成「友情脑」。
01
|什么是友情脑呢?
是指把友情看的很重,对朋友非常依赖。
喜欢粘着朋友,凡事把朋友放在第一位。
如果身边缺了朋友,就觉得非常不安。
可能有人觉得友情脑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谁不希望交到真心、坦诚、稳定和彼此重视的朋友呢?
但实际上,友情脑的状态是不健康的。
因为它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变的,周围充满了诱惑和不确定性,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个理想的状态。
这个世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变化。
如果说恋爱脑被年轻人嗤之以鼻,那么孩子在友情中也容易“当局者迷”,更容易掉入“友情脑”的陷阱之中。
因为比起成人,他们太需要朋友,太害怕孤单或者被孤立了。
“友情脑”孩子的常见表现:
很在乎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认同感低,把对自我的价值建立在朋友的认可和评价上,会因为朋友的一句话而难过很久;
习惯讨好朋友,为了不失去朋友,不断妥协、让步,把对方的感受凌驾于自己之上。
敏感、不自信,患得患失,更容易出现精神内耗。
如果孩子幸运,一直有稳定、高质量的朋友还好,但若是没有就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开篇的妈妈就说,孩子内心敏感、内向,每次因为一些小事跟朋友吵架后,都会沉浸在巨大的低落情绪中。
也正因为如此,每次对方只要稍微有些不高兴,她就会立马妥协退让,生怕对方生气。
02
|怎么让孩子远离“友情脑”?
三个误区,最容易养出友情脑。
1
你必须拥有一个朋友
孩子社交初期,很多社交经验和价值标准都是来源于父母的反馈。
很多父母一看孩子不去凑人群、交朋友,就着急“你快去跟他们一起玩啊”。
或者到了一个新环境,总是反复询问“你有没有交到新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
这就会给孩子在潜意识里传达一个讯息:我必须拥有一个朋友,没有就是不正常的。
我们人为的把“朋友”变成了一个“刚需品”,如果孩子没拥有、或者失去了,他就会感觉患得患失。
为了抵抗这种不安全感,他就会努力去维系友情。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或者更准确说,孩子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必须拥有一个朋友。
爱情还有空窗期呢,友情怎么就不能呢?
有的孩子天生喜欢独处,有的孩子在某一个阶段就喜欢自己捣鼓着玩,有的孩子觉得读书比跟朋友交流更自洽,还有的孩子,没遇着合适的朋友,就想“单”着。
友情应该是水道渠成,缘来就聚、缘尽就散。尤其孩童阶段,根本到不了什么人生挚友的境界。
他们自己三观都不完整,一言不合可能就绝交、意见不一致就可能冷战,稍微激进点还可能背刺你。
我们实在不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提前把友情宣扬的多么不可或缺、坚贞不摧。
有点“渣男”地说,三观稳定前随便结个伴玩的朋友,就主打个萍水相逢,合则聚不合则散。
拜拜就拜拜,不爱就离开,不必过分眷恋、过分执着、过度在意。
2
陪伴过多,孩子没有独处的能力
这届孩子很多都是在6个成人的陪伴下长大的,打小众星捧月,轮流陪玩。
所以很多孩子,是没办法忍受“孤单”的。
他身边必须得有个人陪伴,这样的孩子,对友情的依赖就会非常非常高。
一旦依赖很高,那么妥协的机会就会非常非常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见过很多破烂不堪的婚姻,在外人看来,“这也能忍?妈呀!这样的不离,留着过年?”
但为什么不离,就是因为讨厌破烂,但更害怕孤独。
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孩子只有能接受独处,不惧怕独处,在友谊上才能不惧怕失去。
如此,他就能更主动地去筛选朋友,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朋友。
有人陪伴固然重要,但未来人生中大多数时光都是要在“无聊”、“一个人”中度过的。
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才能去整理一些情绪,完成自我的成长。
怎么培养孩子独处能力呢?
之前咱也写过,就不重复了,指路这篇《孩子缠人不会自己玩?既消耗大人,又耽误孩子的这件事,我做错了5年》。
3
一个更隐晦的,就是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前两个原因还不是最根本的,随着孩子自己三观的成熟、能力的提升,也不至于一定变成友情脑。
其实更隐晦的,还是我们日常养育赋予孩子的底色。
直白点说,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养出“友情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度强势型
父母过于强势,凡事都想说了算,就容易养出没主见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家习惯了凡事听取父母的意见,遇事都要问“妈妈你觉得呢?”、“妈妈你说呢?”,那么在外,他也会倾向依赖一个替他做主的人。就会更习惯顺从朋友。
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多放手让他独自做主;
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边界感”,少侵犯让他敢反抗。
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允许他家中说“不”。
在我们家,孩子是拥有和大人同等的话语权的。
所以,目前CC的个人意识(边界感)很强,她总是能精准地找到别人越界的行为,并怼回去。
她通常就不会忍。
类似全家被她怼得无话可说、哑口无言的画面,在我们家经常上演。
虽然作为大人被她怼,也憋屈,但同时也为她有这份拒绝的底气而安心,至少不用担心,在看不见的地方孩子会被欺负。
孩子拥有清晰的边界感,才可以学会独立辨别,哪些是关爱、尊重自己的真朋友,那些是打着“为你好”、“关心”、“爱”的幌子,而控制,绑架自己的毒友谊。
父母对孩子过度忽视型
总是忽视孩子的需求或者贬低孩子。
如果在家庭中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同,孩子就会向外寻求同伴认同,也会造成孩子对同伴的多度依赖,形成讨好型人格。
所以平时一定要多对孩子表达我们的认同、肯定和爱,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你这么说我太开心了,有你陪着我太幸福了,谢谢你帮助我,你可真是一个善良、热心的孩子……”
这种反馈是很直接的,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被喜爱的人,增加孩子的社交自信——你不喜欢我,不一定是我的问题!我有的是人喜欢呢!
因为若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够自信,就会很容易对外人抱有过多的期待,寄希望于别人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和认同感。
(完)
PS:倒计时10小时戴可思直播!
娃一整个秋冬的洗护,咱2小时搞定,只有一场,预计2-3小时!
先看看款式剧透吧,全场单品核算下来每个只要10-50元。《每年花500买的儿童面霜、洗护,今天最贵不超50!这可是回购9年的戴可思呀!》
父母付出越多、孩子独立性越差!“过分重视”孩子,对TA也是一种伤害……
学会3个社交思维,避免90%的社交碰壁,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
“才不要和你玩!”,孩子主动社交却惨遭拒绝,再心疼也不能做这2件事
“妈妈,我想玩会手机”,帮孩子戒掉手机短视频,这几个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