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没想到破解“青少年模式”竟成了一个商机。日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购买会员即可破解“青少年模式”的不正当竞争案,被告被判赔300万元。
该案原告的App内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打开首页即会有弹窗提示。而被告运营的App,却将“青少年模式”弹窗自动关闭功能作为“会员尊享特权”之一,以“限时免费”吸引用户开启该功能。而这个功能开启后,再打开原告运营的网络音视频软件时,该App会自动跳过或屏蔽“青少年模式”的入口弹窗,使用户无法通过首页提示使用“青少年模式”。
法院认为,被告行为导致保护未成年人的功能设计落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行业生态,构成不正当竞争;加之原告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被告App的屏蔽模式适用范围大,故而判赔300万元。
被告大概觉得这是个很“聪明”的设计,没有对原App做大的改动,仅仅去掉了“青少年模式”的弹窗功能,就可以满足不少用户的细分需求——比如一些“不愿受约束”的青少年用户,还能用来牟利。但现在看,小聪明是打错了算盘,他们显然低估了“青少年模式”的意义。
2019年,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主要的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模式”,并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全面推广。此后,“青少年模式”几乎普及到了所有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中,这已经成了一种行业标配。
所以,破解“青少年模式”完全不是一个“提升用户体验”的增值服务,这事实上是在破坏基本的行业规则。这就好比有人不喜欢系安全带,于是有厂家把汽车里的安全带给去掉了——这不是一种改造升级,在强调青少年保护的当下,这相当于是对一些青少年的诱惑,是一种妥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如今不法App已经被判赔,他们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了大代价。但这件事依然有着警示意义,这说明“青少年模式”已经被一些人盯上了,如何破解、绕过“青少年模式”已经催生了不少灰色产业。
从以往的报道看,类似的“业务”并不少见。比如有的网站提供所谓“身份证生成器”,自动生成身份证号破解青少年模式;有的社交平台提供解锁青少年模式的服务,并且按人收费;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不乏教授如何解绑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网店……
可见在“青少年模式”不断普及的同时,试图对“青少年模式”上下其手的不乏其人。而“青少年模式”如何确保有效实施、防范各种漏洞,估计也会始终面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拉锯。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对“青少年模式”进行技术升级的必要性。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拓宽模式覆盖范围,并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进一步增强模式的安全性。
而该案的判决也不失为一个示范:强化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司法层面也应当发挥应有作用。该案高额的赔偿判决,再次表明司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鲜明态度,“青少年模式”是严肃的,任何技术手段都不可以轻易触碰红线。
行业也应当进一步明确业务导向,自己的商业模式到底应该瞄向哪里。至少通过这起案件,相关企业应该明白,任何业务创新都不能罔顾社会责任,否则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