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0月14日消息(见习记者 赵贝贝)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应该向谁求助?碰到由于时间等因素“不凑巧”和一直“没办完”“办不了”的梗阻难题,又该上哪投诉,找谁敦促解决?10月13日,6位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走进了昆明市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五华区人民法院,实地查看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和“办不了事”窗口。
五华区人民法院:积极延伸司法职能,从源头上减少“办不了事”
三级人大代表一行首先来到了五华区人民法院参观了解“办不了事”窗口。据悉,五华区人民法院于2021年5月挂牌成立了全省法院系统首个“办不了事”窗口,由窗口兜底处理“当事人无法与案件承办人取得联系,导致递交材料和法官沟通解释等受阻”等疑难事项,同时对法院工作人员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提升工作效率。2023年1月,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大厅创新设立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专区,以“平台+”“服务+”“制度+”打通办事堵点,着力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五华区人民法院还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材料接转中心、老年人综合服务窗口,提升改造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
五华区人民法院“办不了事”窗口(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五华区人民法院案件材料接转中心(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五华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向人大代表们介绍,自“办不了事”窗口设立后,五华区人民法院周清月结,努力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从源头化解矛盾。2022年6月至今,五华区人民法院在昆明市主城区中首家实现了民商事案件同比收案下降。今年以来,五华区人民法院诉前成功调解纠纷9458件,司法确认3420件。
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小机制”化解“大问题”
随后,三级人大代表一行来到了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参观了服务中心的取号窗口、自助办理区域以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听取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有关人员的介绍。据悉,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全省首推政务服务“周三夜市”“周六晨办”工作机制,实行“中午不打烊”,解决政务服务“不凑巧”问题。2023年1月,政务服务中心全新设立的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专区,切实解决办事群众和市场主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市场主体与群众的归属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了基层政务服务能力。
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专区(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参观后,云南省人大代表耿国平表示,“办不了事”窗口是兜底窗口,这个窗口的成立对改善提升五华区营商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希望窗口的工作人员能够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完善。“窗口的设立有特点、有亮点、有成效。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看到这样的窗口感到十分欣慰,能够感受到五华区政务服务的创新以及惠及群众的理念。”耿国平如此说道。
五华区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区(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五华区人大代表、云南九机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监郭秋岑告诉记者,中秋、国庆前手机新款密集发布,企业要大量备货,需要短期资金流转。云南九机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跟银行对接了随借随还的业务,但办理流程不是很理想。“后来,公司通过五华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很快就解决了遇到的困难。”郭秋岑说。
昆明市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办不成事”“办不了事”反映窗口,旨在提供便捷、通畅、无梗阻的政务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同时建立闭环的跟踪处理机制,更精准地服务办事群众,做好兜底服务。2022年4月以来,昆明市在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317个,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下一步,昆明市将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从难题中剖析内因,再造流程,优化服务,将民生、民意、民情转化成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新动能,为民解忧办实事,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