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袤的黄海之滨到富饶的里下河平原腹地,从澎湃的黄海潮到宁静的河流湖泊,从葱郁的森林到繁衍生息的湿地精灵,盐城,展开了一幅幅生机盎然、万物生长的新画卷。
9月25日至27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举行。世界的目光汇聚于此。
“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是此次论坛的主题,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作为生态领域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本次论坛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指引了新的方向。
沿海绿城 “湿”意盎然
黄海湿地,鹿鸣鹤翔。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发出响亮的绿色发展的“中国声音”,分享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和成就令人感动。”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说,更令他信服的是各个层级的实践,尤其是盐城案例,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盐城,人与动物共栖共生、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共存共荣的现实模样逐步显现,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展自然保护提供经验,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更将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生之道”。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盐城,拥有着极为稀缺的“原生态”——黄海湿地,是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
“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
牢记殷殷嘱托,盐城正构建湿地保护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探路。
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从完善制度设计,到健全保护管理体系,盐城湿地保护驶入“快车道”:积极探索NbS理念,着力打造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022年,盐城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7万亩,位列全省第一。统筹推进浒苔绿潮联防联控、侵蚀性海岸治理、互花米草治理等重大海洋生态和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实施,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计划2023年底完成。
坚持底线,勇于“取舍”——
湿地丰富,人口密集,人与自然的矛盾难免。
宁可晚开发、慢开发,也绝不留下发展败笔与遗憾——面对发展与保护的两难之困,盐城曾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严格保护起来。此举得到众多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
申遗成功以来,盐城坚决扛起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责任。为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盐城从一线海堤内的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目前,条子泥的候鸟种群数量已达412种。
活力湿地,生机搏动——
有力的保护让盐城湿地显现出更多活力。
盐城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62.4%。
盐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目前统计到生物物种3308种,记录鸟类达436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0.17%,珍稀濒危鸟类共计117种。连续7年观测到野化丹顶鹤成功自然繁殖;麋鹿数量已增至7840头,占世界总数的70%;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濒危鸟类成了黄海湿地的常客,今年在条子泥区域记录到小青脚鹬1560只,再创新高。
绿色低碳 动能澎湃
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提出,积极探索滨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合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国际湿地”和“沿海绿城”的浪漫叠加,让盐城成为万物共生、万鸟翔集的湿地之城,更成为市民惬意栖居的诗意家园。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成为盐城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盐碱荒滩变成林海绿洲,空气质量全国领先……生态底色不断擦亮的同时,盐城持续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饭碗”。
开掘生态产能,释放生态价值。以条子泥等区域为重点,盐城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廊道。2022年,全市游客接待量25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
守住“生态美”,带来“百姓富”。条子泥观鸟、到黄海森林公园“森”呼吸等黄海湿地特色旅游备受追捧;吃“笆斗饭”的小渔村端上“生态金饭碗”,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坚持渔旅融合、养海护海;走上小康岸,盐都大纵湖湿地居民旅游收入增加了3倍,阜宁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
无限风光成就绿色经济,广阔海洋蕴藏澎湃动能。
在东台市的“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海滩上“风车”林立,其下光伏板鳞次栉比,鱼虾在光伏板下穿梭而过。基地建成以来,年均发电量近1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消耗4万吨标煤。
“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是盐城比较优势中最具“个性化”的优势之一。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1/5、全球1/10,新能源产业突破1500亿元,“风光气”等绿色能源发展已成规模。
“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到2030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城市。”今年“新春第一会”上,盐城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破题之钥,推动绿色转型。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招引光伏组件、动力电池、风电装备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不断搭建完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加速聚集。
推进低(零)碳产业园建设,是盐城制胜新赛道的关键一招:“到2025年,低(零)碳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建成3至5个低(零)碳园区。到2030年,全市高标准建设低(零)碳园区实现县域全覆盖,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力争达到90%。”
潮涌黄海,激荡奔腾;绿色发展,动能澎湃。盐城正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和谐共生 美美与共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发布了《盐城共识》,这是本次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该共识强调了滨海地区的重要地位,呼吁各方加强合作,进一步探索和引领滨海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海画卷。
中国智慧,与世界共享。
自觉担当起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践行者,盐城用坚守和实干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为全球生态治理和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盐城智慧。
去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今年9月,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盛大召开。牢记嘱托,盐城把高水平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滨海之变,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实践。
牢记嘱托,盐城把高水平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滨海之变,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实践。
论坛上,来自34个国家和组织的近千名代表围绕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迁徙物种保护的滨海协同、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四大议题开展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滨海保护共识,共建合作伙伴关系,剖析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全球滨海论坛期间,一批务实有效的倡议发布,一批框架协议签署,一批保护故事分享和成果发布,一批研究课题征集——
《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成功发布,旨在吸引志同道合的利益相关者来支持并采取优先行动来支持全球滨海论坛的愿景、使命,将滨海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论坛上,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签署《办好全球滨海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为论坛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专家资源、成果研发及转化等相关方面支持。
《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英文版》《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互花米草防治、盐沼湿地修复工具包》等论坛旗舰知识产品推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正式成立,旨在通过开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研究实践与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经验,推动中国和亚洲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会议达成包括《盐城共识》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反映了与会各方的共识,凝聚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智慧。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新起点上,盐城将继续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滨海区域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盐城实践,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海画卷。
(稿件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丁中明 陈婷)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