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
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引导、教育和监督,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遭受伤害的风险。
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需重视行为引导。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四分之三,每个人现在基本上都是手机不离身,这就要求和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通过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保护他们的网络安全。学校也可以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使用媒体的能力,让他们有能力与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能力清醒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他们想从媒体中得到什么,并高效、安全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需加强社会监督。网络游戏产业,已成为我国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它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暴力型网络游戏,会引发青少年不正常的生理反应,启动攻击认知,诱发攻击行为。对于已经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暴力游戏的生理效应更显著。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行政监督,对包含暴力、色情、反动色彩等消极内容的网络游戏把好审查关,决不允许其到市场环境中传播。此外,对于类似小敏被“隔空猥亵”的事件,要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对肆意侵害未成人健康、扰乱网络空间的,严惩不贷。
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需强化心理教育。青少年时期心理人格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水平较低,容易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同时他们的心理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表露于外的东西缺少了,也少了和父母老师沟通,他们会不断地寻找朋友,也会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和别人推心置腹、毫不保留。案中的小敏就是想交朋友,怕别人不和她玩了,才会满足对方的要求。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更高质量的陪伴和互动,帮助孩子从小就构建起存在感、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和自主感,发展出孩子的自尊、自爱和自信;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题班会、心理讲座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网络使用时间,健康上网,教育未成年人在遭遇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侵害时,敢于向家长和教师反映。通过家庭和学校联动,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增强心理抵抗力,不被负面言论和攻击击垮,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真实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技巧。这样他们在面对网络欺凌等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寻求支持和解决方案。
撑起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伞”,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你我E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