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热点问答(第260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欧盟将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或将成为今年全球汽车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将对突飞猛进的中国电动车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对此做一番情绪化的宣泄不难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问:慕尼黑车展上,中国电动车大放异彩,随后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有媒体认为这是欧盟“急眼了”。您怎么看?
答:看你不顺眼,立马给你点颜色,这不符合欧盟通常的议事程序。实际上,今年6月,法国就开始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双反”调查),现在宣布开始调查,慕尼黑车展上的中国电动车树大招风,或许只是一个诱因(参见《中国电动车“入侵”,德国人五味杂陈》)。
从更广的角度看,中国已经连续二十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参见《中国已连续23年成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国家》、《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大红大紫的中国电动车却要独善其身,可能性不大。另外,中国也曾对来自美国的进口车选择性地征收“双反”税,还波及了在美国生产的奔驰、宝马,还有英菲尼迪。如今轮到自己了,一方面也要据理力争,另一方面也要认命。
在我看来,反补贴调查仅仅是个开始,既然欧盟决意这样干,贸易保护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大都会派上用场,比如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数据保护、技术标准规范、环保标准等等,总有一款适合你。你要想在欧洲混,就得做好相应的准备。
问:有专家指出,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车价格远高于其在国内的售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已经在去年年底取消。因此,无论是反倾销还是反补贴,都没什么道理。
答:反倾销是另一个话题,涉及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和与此相关的价格对标。而在反补贴问题上,国家公开政策性补贴只是一个参考,只要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就没问题。关键是那些非公开透明的补贴,比如政府直接向出口企业提供资金、税收减免、优惠贷款、免费或廉价提供的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支持,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也同样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及相关的参照标准有关。
问:这种调查操作起来会不会非常麻烦,要很长时间?
答:没错,但你不能因此而心存侥幸。没有问题当然最好,踏踏实实;有问题最好提前把屁股擦干净,免得被抓包。
我一位专打“双反”官司的律师朋友说,他的一位中国客户被美方 “双反”调查,人家在该公司做现场调查,午饭后进错了房间,房间里的主人吃饭去了,看到现场到处是造假文件,还故意淋水、撒灰或放在地下踩踏,制造陈年感,内容涉及水电补贴、排放标准执行情况、原料价格、员工收入等等,被抓了个现行。
美方人员拍下证据,二话没说,拍屁股走人,没过多久,“双反”调查的惩罚措施就来了。
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的企业最好先找专业律师帮助自查一下,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个时候,最好别提“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这样的口号了。大家各自把自己门前的雪扫干净,是最重要的,私下交流一些相关的经验教训也问题不大;实在擦不干净屁股的,那就自求多福吧。
问:去年欧洲市场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近一半,销量是54.5万辆,今年1-7月对欧洲出口同比猛增,销量高达45万辆。欧洲市场相当重要。所以,有专家认为,现在到了中国车企考虑在欧洲建合资企业的时候了。您怎么看?
答:中国车企在欧洲设厂,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大批量出口带来的各种麻烦,尤其是汽车这种高价值、长产业链、涉及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福特在欧洲销量第二,仅次于大众,也没什么麻烦,主要是因为它在那里有工厂,而欧洲人又不像我们那样特别在意企业的国籍,所以基本没把它当外人。
投资形式上有多种选择,比如独资、收购、合资等等都可以,那些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企业除外。我个人认为,合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有利于平息当地人的民族情绪,另一方面中国车企也需要当地企业做帮手,毕竟,中国车企在欧盟投资虽然不像当年大众来中国那样两眼一抹黑,但也强不了多少。当年,丰田出口太火了,遭遇抵制,走的也是这条路——在美国与通用合资建厂,在欧洲与PSA合资建厂。
问题是在欧洲投资要趁早,等欧洲本地企业回过神来、缓过劲来,恢复了竞争力,你找人合作的本钱和机会就会减少,单干的竞争风险也会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吉利集团在欧洲有瑞典、比利时、英国和斯洛伐克4个生产基地,处境最为有利;上汽MG电动车对欧洲出口大幅领先于其他中国品牌,今年有望超越特斯拉,跃居新能源汽车欧洲出口第一,MG又是欧洲血统,上汽也已经决定在欧洲建厂,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虽然不多,但潜力巨大,而且已经决定在欧洲建厂。
(图/文 网通社 何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