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当“普京宣布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冲上全世界媒体的头条时,大概没人怀疑乌克兰必败的结局,因为俄罗斯的人口是乌克兰的4倍,经济规模是15倍,俄罗斯军队还是公认的世界第二强军。正因如此,当“特别军事行动”变成“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才反应过来,意识到这是一个削弱俄罗斯的千古良机,不顾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执意向乌克兰支援武器装备和技术。
(最初无人怀疑俄军横扫乌克兰,包括乌克兰自己)
然而战事超过一年半,西方基本掏空家底,俄罗斯却重归全球十大经济体,反而是乌克兰眼看兵力耗尽也不见实质性进展,不少原本坚定的欧洲国家已经有了“打退堂鼓”的苗头,连乌克兰人自己也开始怀疑——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法里德·扎卡利亚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中谈到这一点,表示他在基辅与很多乌克兰人接触后发现,尽管“不投降”依然被挂在嘴上,但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希望停火的想法。
(乌军为阵亡士兵举行葬礼)
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乌克兰政客表示,对未参战的人来说拒绝妥协很容易,但战场上和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会怎么想?政客还坦言,乌克兰人都知道等待他们的是长期消耗战,即使乌克兰人下决心战斗,西方会不会长期支持?如果扎卡利亚所说属实,那么很明显,相当一部分乌克兰民众对继续战争没有信心,对已经犹豫的西方国家们也没有信心。
(《金融时报》报道)
当然,这一类观点是得不到乌克兰官方承认的,不过这不重要,因为最近的G20新德里峰会,则给了泽连斯基政府更为沉重的一击——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G20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不但没有明确定性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还将其形容为“在乌克兰的战争”(war in ukraine),这意味着双方对这场战争负有同等责任。
对此,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奥列格·尼科连科用一句“就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而言,二十国集团没什么骄傲的”表达了基辅的不满。美国彭博社就耿直多了,说出了泽连斯基政府不愿面对的现实:在东道主印度的周旋和协调下,欧洲、美国与俄罗斯私下妥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避免了这一次G20峰会无法达成联合声明的结果。
(新德里峰会的另一个风波是印度打算修改国名)
实际上,泽连斯基政府应该感到满意了,因为印度只是单纯希望峰会成功,并没有借机配合传统盟友俄罗斯对乌克兰干点什么,不然以俄印最近一年的贸易增长额度,印方完全可以不顾乌克兰的任何感受。其实就联合声明里提到的俄乌冲突内容来看,就是为了方便俄罗斯与乌克兰,都宣称自己获得外交上的胜利。
除了担忧和愤怒,基辅也应该为“西方与俄罗斯私下妥协”而焦虑。虽然从尼科连科的态度来看,乌克兰政府应该是提前得到了通知,但乌克兰政府并非真心同意这个结果,只是迫不得已。而西方也不轻松,因为不像一年前巴厘岛峰会,当时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同意谴责俄罗斯,今年的峰会上几乎没有发展中国家愿意对俄提出指责。
(随着形势转折,乌克兰北部有再次成为战场的可能)
很明显,这一年来全世界从俄乌冲突看到了太多东西,尤其是欧美竭力意图掩盖的东西,那就是即使欧美花力气扶持一个代理人与俄罗斯开战,依然没有把握将俄罗斯击败,甚至连迫使俄罗斯处于下风都很难。有不少观点认为,西非如今的乱象,就是这个事实作用于国际政治的直接反射。
这也导致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干预影响力直线下降,峰会的东道主印度可能是最大的赢家之一。除了低价进口俄罗斯能源,高价卖给欧洲赚大了以外,印度还可以不管西方的感受,在联合声明里直言“乌克兰战争”给全球粮食、能源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最让西方和乌克兰难以接受的,恐怕是呼吁“乌克兰实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却没有明确地将这句话与乌克兰领土完整的重要性联系起来。
(家园被毁亲人离散,战争对乌克兰普通人极其残酷)
此外,声明里还有一句“对局势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估”不啻平地惊雷,因为这表明不但其他国家都有资格从自己的角度,评判和衡量俄乌冲突,具体到每个人尤其是乌克兰人同样可以这么做——这意味着,随着俄乌冲突转入长期的、令人痛苦的消耗战,欧洲和乌克兰的平民会无法承受战争给他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赞同停止俄乌冲突,至少是“暂停”。
其实,在乌克兰已经有“一些”政客这么考虑了,他们希望冻结当前的战争进程,以换取西方的安全保证。就像那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乌克兰政客说的,没有上战场的人可以动动嘴皮子支持战争,乌克兰的平民和士兵们却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那么乌克兰继续这场无望的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