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卫健委、市教委、市科委等9部门联合制定《北京市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脑卒中防治工作从监测、预防、急救、治疗到康复全流程作出明确要求。根据该《方案》,本市将积极推进急救体系网络建设,实现“就近、就急、就能力”救治,打造“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方案》还规定,医疗机构对需要紧急救治的脑卒中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不得因费用原因延误救治。
建立院前至院内急救绿色通道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方案》提出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完善脑卒中防治管理体系方面,本市将大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各区将科学规划卒中中心建设布局,推进医疗机构卒中中心高质量建设。完善脑卒中多学科诊疗模式,有关医疗机构要有效整合急诊医学科、介入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和中医科等相关学科,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多学科密切合作诊疗模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
同时,积极推进急救体系网络建设,尤其是推动院前急救与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持续优化脑卒中院前-院内衔接流程,建立通畅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完善院前-院内卒中质控通报机制,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推进急救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协同脑卒中救治体系,实现“就近、就急、就能力”救治,打造“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
推广中医药防治脑卒中技术
在治疗方面,《方案》提出,要推广普及溶栓、取栓等脑卒中治疗适宜技术,尤其要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培训效果,推广静脉溶栓、全脑血管造影、动脉取栓、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及开颅夹闭术、去骨瓣减压术及非药物治疗等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技术和方法。推广精准再灌注评价及治疗技术,积极探索和推广脑卒中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化脑卒中诊疗流程,实现脑卒中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个体化、精准化。
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智能化影像评估流程和体系,提高脑卒中急救影像评估能力,鼓励探索精准再灌注治疗模式,积极开展“组织窗”影像评价,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扩大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的获益人群。
脑卒中急诊“先诊疗、后付费”
本市将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相关的综合保障水平。《方案》明确,鼓励结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适宜的医保付费方式。医疗机构对需要紧急救治的脑卒中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不得因费用原因延误救治。对身份不明确或者身份明确但无支付能力患者的急救费用,按照规定申请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丰富涵盖脑卒中再灌注治疗责任的保险产品。
同时,有序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及应用。按照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医保部门大力推进药品和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工作,以量换价,降低价格,减轻群众负担,同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价格调整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公立医院完善内部分配机制,形成正向引导和激励,充分调动医院及医务人员积极性。
通过上述种种举措,《方案》提出,到2025年,本市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0%,高血压确诊患者基本接受规范治疗。所有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设立卒中中心的三级医院常规开展取栓技术,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高血压确诊患者规范治疗率提高到更高水平。所有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文/本报记者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