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瑞雪 郭辰昊
“我想过我们团聚时的场景,我也不会特别激动,想拥抱一下她就行了。”2023年,是高冬冬“吃饭喝水找妈妈”的第十年。
骑一辆单车穿行北京的大街小巷,在人流里像最精准的锚一样捕获中等身形圆脸小耳朵的中年女人,早已成了高冬冬最平常不过的生活习惯。
北京,2184.3万人,16410平方公里,从中寻找母亲张惠仙,这是过去10年间高冬冬的“主线任务”。
害怕“三高”拖累家庭,母亲毅然出走
2013年2月28日,50岁的母亲消失了。在呼出白气的干冷冬日,像是下定决心不再回头,她甚至特意留下了自己的身份证。高冬冬和父亲高保新立刻从河北保定雄县的农村沿路北寻,找她惯穿的毛领绿色羽绒服和黑色皮鞋,找那双总有点忧伤的三角形眼睛。
张惠仙照片
最终,颇费劲地倒带监控足足两天后,锁定了北京市丰台区木樨园长途汽车站为张惠仙最后出现的地点。视频里,母亲从汽车站西门快步走出,就此人间蒸发。
此前,父亲曾带母亲到北京市某家医院复查“三高”,医生判定母亲血糖偏高,离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遥,需格外注意,否则可能“需要截肢”,也需一大笔长期治疗费用。
这些可能性吓坏了母亲。“她没啥文化,也不明白这可能是医生比较夸张的说法,她就觉得,千万别连累儿子。”高冬冬猜测母亲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成为家庭的负累。
毕竟,此时恰逢高冬冬创业失败,赔了十万元。对这个普通甚至有些贫困的农村家庭而言,绝对算不小的打击。麻绳总挑细处断,高冬冬存续了五年的婚姻,也在当年摇摇晃晃走到了尽头。
“我母亲本身性格就比较细腻、敏感。我长期在北京工作,有一次她被煤气爆炸烫伤,自己养了大半年,一句都没跟我说。我回家看到她身上有疤,她就只说烫了一下,不严重。后来我听邻居说,当时玻璃都震碎了。”
“事儿赶事儿,很多事情慢慢累积,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到了一个点之后,她就觉得再这么发展下去,不行了。”高冬冬觉得,母亲出走也是因为“到了那个点”。
在高冬冬看来,母亲张惠仙始终是不开心的。她的生活就像在蓄积燃料,坏消息一阵阵添进来,随便一个小事情都可能成为引信。无声的爆炸总是发生在人的心里,她对外宣布这场内心爆裂的方式,就是在一个冬日突然离家,再无音信。
2184万人,3890个日夜,我要找到你
至今,高冬冬仍难释怀最后一次与母亲的相处。“吃完饭我准备要走,我妈忽然一把抱住我,搂紧我,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拥抱。当时我还说怎么这样呢,我说过段时间还回来呢,没想到是最后一个拥抱……”
高冬冬无法和那个拥抱和解,无法和这种遗憾和解,所以,过去、现在、未来,3890个日夜,高冬冬实在无法放下“我要找到你”的执念。
而从五个人到高冬冬一个人,寻找张惠仙的人在十年里日益缩减。父亲已经重新组建家庭,他的想法也完全符合常人思维——张惠仙应该已经不在人世。
但高冬冬自有一套判断,“第一,我母亲平时行善积德,她肯定不会落得那么惨一个下场。第二,要是有命案的话,警察都特别重视,肯定会有这方面的信息。”
这些想法像一个坚固的壳,把高冬冬怀抱的微小希望包裹得很好。
最初,这也是五个人共同的希望。母亲刚出走时,父亲、堂哥、叔叔、舅舅与高冬冬五个人,一人一辆自行车,把焦急的车辙印在北京的大马路与小胡同,五个人不眠不休找了整整十天。
但是,一无所获。这当然打击到了所有人,其他亲人也还需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五个人变成了两个人,高冬冬与父亲开始了三个月的“细化作战”。
父子俩穿上了宽大的定制衬衫。前胸上面印着张惠仙的彩色照片和一串联系方式,后背印着“永不放弃!寻找您”几个大字与照片,常引人围绕注视。
身着寻人文化衫的高保新
两辆自行车,也成了他们重新丈量北京的工具——北京真大啊,好像怎么骑都找不到一个人。在这期间,高保新甚至被热心人塞了一顶帐篷。在北京各个角落搜寻时,高保新没有住处,也舍不得住宾馆,于是这顶帐篷成了他流动的堡垒——他也曾满怀期待迎接妻子回家。因为天天住帐篷,露营了三四个月,后来他的身体也一直不太好。
有一次,他们奔往大兴区采育镇的一个线索。有一个和父亲年纪相仿的男人,看到他们寻人的信息后,突然在兜里用力翻找纸币,扔给他们后便扭头哭着跑远了。“736块,我记得特别清楚,兜里所有钱都给我们了。”
更多的时候,高冬冬会突然接到警察通知认领女性尸体的通知。高冬冬的心紧张地狂跳,“心里真的会咯噔一下”。确认死者不是母亲后,心情也完全无法放松,反而会忍不住想象,“下一次,真是我母亲怎么办?”
十年里,高冬冬多次梦到母亲,她总是模模糊糊的。有时,他甚至分不清“找妈妈”这件事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进行的。家里的花香小院和黄澄澄的瓜地在母亲走后就荒芜了,高冬冬觉得“我也是”。
母亲走后荒芜的院子
喜欢逆行是为了辨认母亲
十年过后,当初母亲消失的木樨园长途汽车站都已倒闭,但有些东西在高冬冬心里却依然很坚固,坚不可摧。
“那天被警察扣了20块钱,我才突然注意到,从我妈走后,我就落下一个毛病,喜欢逆着走,我想看清那些人的脸。”在路上看到与母亲身形相似年纪相仿的女性时,高冬冬总想看清她们。
有时在路上看到中年模样的流浪女性,高冬冬也总是心里一动,过去看一眼,给她买点吃的喝的。他总相信,福报回馈之下,自己的母亲也同样会被人好好对待。
寻母十年,高冬冬身上开始生长出很多新的“习惯”,倒着走路、留意路人、照顾流浪者……这些都是母亲留给他的新印记,而寻找母亲的过程,也让高冬冬找到新的视角理解世界。
他已经38岁,却未再寻找伴侣。爱人、孩子,这些爱的延伸角色对于一个同龄的男人或许真的很重要,但对高冬冬而言,他仍把“寻母”这件事的重要性定在“60%”。这意味着,这比他的日常生活还要重要,他的生活仍在围绕母亲这个圆心画出半径。
几次创业失败后,他终于在北京开起了一家自己的炸鸡店。他想通过小生意赚些钱,攒够了便去全国各地溜达着找母亲。或者把生意做大,在产品盒子上印上母亲的图像,“最好在全国都能销售那种”。
他从来没失去希望,这比金子珍贵。对于重逢后的设想,他又显得一点也不贪心,“其实我想的很简单,哪怕她不会回到我身边,哪怕她有其他家庭成员了,只要她健健康康的,只要她觉得开心就行。”
“我觉得这件事不能用值不值得去衡量。”在他心里,花费十年精力去找一个母亲的“音信”,并不是一道计算投入产出的公式题。
仍在骑行寻母路上的高冬冬
高冬冬会继续上路。母亲出走这件事不再是困住他的一道裂隙,而是愈加开阔,变成了平坦的路,也是一条需要他独自行走的路:双腿充满了气力,他跑起来,向母亲大步跑去,像小时候蹒跚学步时那样无所顾忌地投入母亲怀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