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土质、饲料和鳗苗都能影响一条鳗鱼最终的质量。”10月13日,“鳗步古村 鱼你同行” 稔海鳗鱼文化保育计划第二期活动在顺德稔海村开展。鳗鱼文化保育志愿者走进当地养殖场和鱼苗场,了解稔海第一代“养鳗人”的故事和鳗苗成长之路。
拜访稔海第一代“养鳗人”
当日上午,项目文化保育志愿者一行在稔海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稔海村养殖户周志强的养殖场中。据介绍,今年60多岁的强哥,在1988年左右开始养殖鳗鱼,是村里第一代养殖鳗鱼的村民。“一开始不懂得养殖,就去请教和参观其他地方的养殖场,一边尝试一边改进。”强哥介绍道。
据悉,自强哥等一批敢为人先的鳗鱼养殖户赚到了“第一桶金”后,稔海村村民陆续从四大家鱼养殖转向了鳗鱼养殖。在上世纪90年代初,稔海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养殖鳗鱼。
“鳗鱼价格经历过大起大落,很多人中途就转型了,请问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面对志愿者的提问,强哥表示,“鳗鱼价格曾经从最高的时候38万一吨,降到一万多一吨。生意就像海,有风浪是正常的,市场都是波动的,平常心对待就行。市场好就多养点,市场不好就少养点。”据了解,强哥的养殖规模最大时曾达230亩,年产150-160吨。
而强哥仅是稔海众多鳗鱼养殖户的一个缩影,稔海人凭借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吃苦钻研守业坚持,打响了“中国鳗鱼之乡”的品牌。在了解到鳗鱼养殖的故事后,文化保育志愿者梁锦明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了解到稔海历史、鳗鱼养殖环境,还知道了稔海村民敢闯敢拼敢创新精神,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探寻“鳗鱼宝宝”的成长
随后,文化保育志愿者又来到了稔海村的大峰培苗场。在黑布遮光的养殖棚中,机器正为一个个方形养殖池打氧。在其中一个养殖池中,一批手指粗细的小鳗鱼正在黄色网兜中游动。据悉,这是今年苗场最后一批鳗鱼,即将在第二天出货送到客户手中。经历数个月的精心养殖后,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菜肴。
“请问这里的鳗鱼苗一般是自己培育还是捞回来的?”文化保育志愿者何壹向苗场技术人员翁文才请教。翁文才表示,鳗鱼苗人工培育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因此培育场的鳗苗都是从海里捕捞而来的。一我们般是在福建、江苏等地收购的。
鳗鱼苗是怎样培育的?面对志愿者们的提问,翁文采介绍说,“我们进回来的鳗苗是还是透明的,像牙签那么粗,一般称为玻璃鳗。养殖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盐度控制,慢慢将鳗苗淡化至可以适应淡水养殖。在第一个月,鳗苗就像小宝宝一样很脆弱,所以需要喂营养价值高的红虫,这有利于鳗苗成长和减少夭折。后面慢慢就可以转为喂饲料,培育大概三个月左右,达到客户的要求就可以出货,送到养殖场养殖。”
今年,大峰培苗厂鳗苗产量大概在一千万条,不仅为稔海当地养殖户提供鳗苗,还销往全国各地。据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稔海鳗鱼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行业服务体系,涵盖鳗苗培育、鳗鱼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加工和产品出口,成为顺德鳗鱼行业的主力军。
文化志愿者欧阳冰冰表示,“虽然在顺德生活了20多年,但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原来顺德鳗鱼那么有名,而且鳗鱼养殖这么多的学问。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向更多朋友介绍家乡的鳗鱼。”
撰文/摄影 黄佩雯 通讯员 凌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