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蚌埠10月1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提起自从来到安徽蚌埠三汊河湿地公园以来,拍摄过的最激动人心的照片时,鸟类监测员陈永胜脱口而出:“斑姬啄木鸟!”这种不足一掌大、腹部羽毛呈黑白斑点的小生灵“是在全球观鸟界都难得一见的品种”。
陈永胜是东北人,热爱观鸟和拍鸟。如今之所以留在三汊河湿地公园工作,就是因为这里为他带来了太多次这样的惊喜。其中,他最爱的还是在地球上已有4亿5千万年的历史、号称“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第一次发现震旦鸦雀是在2017年12月。它是全球性近危物种,当时非常惊喜。”陈永胜说,震旦鸦雀仅生活于芦苇荡中,非常难适应其他的生境。从开始的60多只到如今的1000多只,数量的增多说明三汊河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陈永胜正在观鸟(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蒹葭苍苍 生态提质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湿地类型多样,资源丰富,生境独特。104万公顷湿地承担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人类的生态乐园。
“三汊河湿地是淮河流域湿地中保存较好的一块平原沼泽型草本湿地。这意味着,这里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安徽三汊河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姚昆告诉记者,三汊河湿地公园总面积801.5公顷,湿地面积529.6公顷,广袤无垠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令每个前来游玩的人都叹为观止。
芦苇,中国古文中的“蒹葭”,其根状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纵横交错形成网状。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繁殖能力极强,是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姚昆介绍道,作为高碳汇生态系统,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稳定生长的几十年内表现为净碳汇效应,对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区域大气组成和气候,减缓全球变暖意义重大。
从区域位置来看,三汊河湿地处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环境优良、气候温和,主要水系由青沟河、青二截水沟和北淝河三河交汇而成。由于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公园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发现野生动植物数百种,其中不乏国家保护动植物和鸟类。2016年8月,公园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
从2017年开始,陈永胜的镜头里出现的鸟类种类越来越多,他也成了半个鸟类专家。“我每天都要进来两次,观察、拍摄。目前经我观测,湿地鸟类数量已经有1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4种,比如东方白鹳和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则有26种。”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里随处可见的飞鸟(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积极修复 执法巡护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积极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繁衍栖息之地。
今年60岁的刘献忠是湿地附近村庄的农民,如今他还有一个身份,农民巡护员。“我们不定时的,驾驶巡逻船在湿地巡逻,亲眼见证了这里的环境一日好过一日。”在码头见到刘献忠时,他正在清理河道中的水花生。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个月大约进行两次。“湿地治理前,水生动植物和鸟类都很少,没有经过整理的沟渠看着很乱。如今看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村民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专门的湿地巡护队伍,并在湿地内设置警务室,加大执法巡护范围,延长巡护时间,确保24小时巡逻不间断,制止各种非法渔猎及破坏湿地生态行为。采取开挖防护沟、栽植隔离林带等措施进行物理隔离,同时投资200万元建设智能监控系统,严格实行“封湿保育”政策,杜绝人为干扰。实施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资金项目,开展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对局部芦苇荡进行收割、更新,改善震旦鸦雀觅食和栖息环境。2021年,蚌埠市林长办还联合检察机关,设立了安徽省首家国家湿地检察公益生态修复基地。
记者从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近日,蚌埠市印发《蚌埠市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启动林长制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方式首先在全市八个自然保护地试行,后续逐步推广。“我们要打通湿地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三汊河湿地就是试点之一。”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许祥海告诉记者,除了让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以外,还采取“人防+技防”,在三汊河湿地布置了100个探头,可实现随时随地可视化。
此外,随着蚌埠市相关规划的制定,三汊河湿地部分核心保育区将有望向公众开放,“计划在湿地周边开展研学游,设置房车基,逐渐挖掘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带动附近村庄乡村振兴。2022年,公园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带动村民旅游收入近600万元。”许祥海说。
三汊河湿地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央广网发 陈永胜摄)
保护为主 科学利用
在姚昆看来,“湿地的土壤、水源甚至是空气都是真金白银。”
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如何科学结合?2022年,依据功能分区河本底特征,三汊河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大片区,其中就有湿地农业观光区,用来打造“三汊河”品牌、发展生态种养的模式。
紧邻三汊河湿地的东海岛种植基地,每到万亩荷叶绿意褪去的起藕时节,挖藕工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土壤和水质对莲藕品质至关重要,三汊河湿地土肥水美,为莲藕种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基础。
锚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产业发展依托湿地资源蓬勃向上,也为三汊河湿地的合理利用指明了方向。“2020年注册了‘三汊河’商标,包括3大类36个小项。”姚昆说,作为湿地生态品牌的延伸,“三汊河”稻米已经成为市场抢手货。2019年,管理处利用合理利用区的35亩水田开展生态有机稻米试种。依托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好名声,加上不施化肥农药、只使用有机肥,“三汊河”生态稻米的口碑不胫而走。
目前,稻米周边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00亩,公园管理处正采用“订单农业”经营模式,有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生态有机稻米生产经营,“湿地让百姓得到了实惠,百姓也自觉反哺湿地、爱护湿地,形成了保护湿地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姚昆说,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等产业,已注册商标8大类57个小项,其中“三汊河莲藕”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蒹葭苍苍,百鸟齐飞,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已逐步打造成为蚌埠第一生态名片,也成为安徽省湿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机统一的典型示范。